探索课堂教学创新之路

2019-08-20 15:10

摘自:《溧阳市光华高中》

探索“新路”的背景

不久前,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个纲要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教材开发和课程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纲要”的颁布,对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今后国家将实行三级课程制,即中央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实行的“一纲一本”将走向“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这样,教师必须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编写学校教材,所以光“传授”就不行了,必须进行研究,角色定位也应由“传授型”转变为“研究型”。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耳口相传,是我国基础教育沿袭已久的主要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显然忽略了学生是主体的活动过程。而这次“纲要”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不仅对教师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也对传统的“讲授型”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以后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是十分广泛的,他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网络加以获取,课堂里的书本知识或许不是主要的,那时教师如果还不知道多媒体,不懂网络,不会电脑,那如何指导学生?怎样教书育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教学方式必须变革。

探索“新路”的方向

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在一个和谐的系统中,着重培养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创造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人的智能发展和个性发展。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就曾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主要的一点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思维性极强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孙维刚老师曾打了个比喻:第一次找一个朋友的家,如果是朋友带你去的,过些日子你自己去时,很可能就找不到了;但如果第一次没有人带你去,而是你自己左问路右打听,用了一个上午好不容易找到的,那么,即使过了很多日子后你再去,仍然会径直找到你的朋友。他是用来说明一个道理,就知识的学习而言,也是低层次的,说到本质,它是靠多次重复达到掌握,这当然不如自己历尽险阻所得现时记忆深,甚至终生难忘。所以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着眼于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加强基础的同时,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吸取人类积累的知识财富,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主动地挖掘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不仅使学生体会、认识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形式,而且还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树立科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适当采取新的教学技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动画模拟较复杂的物理过程,不但缩短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在保持科学性的原则基础上增加了趣味性,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索“新路”的做法

探索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努力把探索式贯穿其中,在课堂上教师指导调控,通过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探索物理概念、规律以及物理知识成因和结论的教学效果。探索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下面就以授课顺序为线索,列举一些物理课堂教学的事例,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一、课的引入

在学习开始前,每个学生所处的个人情景是不同的,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教师提供一定的内容背景,使学生通过所创设的问题情景集中注意力,使整个班级的学习得以开始。一个精彩的引入,课已成功了一半。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的教学设计中,课的开始播放录像创设情景,内容是高速公路上汽车穿梭不息,反应了新时期快速高效的时代特征。然而,当画面切换到发生了交通事故的场面时,学生们都震动了,交警忙着抢救伤员、保护现场,这种开场白,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与通常的引入相比更贴近生活。然后,继续让学生仔细观察事故的画面,这是用电脑特技处理的画面:行驶的汽车撞上了前方的障碍物。通过电脑特技处理后,学生的视线便集中在突出的重点部分上:汽车的运动情况。此时,教师用一段简单的话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行车安全,在高速公路上或在其它公路上汽车行驶时都得注意一个行车安全距离,行车安全距离是指从发现障碍物制动,最后完全停止所行驶的距离。这个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对照画面,开始思考,而且这种思考是积极的,因为这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又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设计中,有位老师创设的情景很有新意,课的一开始就播放录像,内容是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遭受的一次特大洪涝灾害的报道。场面壮观、感人,学生们一下子就被画面所吸引,画面中可以看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大片良田与村庄,军民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以人墙挡住洪水,他们日夜奋战在抗洪的第一线。一幅幅动人的场面,学生为之震动。以举国关注的“抗洪救灾”作为开场白,不但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及时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在物理教学中自然渗透了德育教育。继续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由于抗洪英雄们是用泥沙袋筑起堤坝来抵御洪水侵袭,所以录像中可以看到几个人一起搬运泥沙袋,也有一个人搬运的。很自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知道可以用一个力去代替几个力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相同的效果。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画面点出课的主题,又是一个关键。所以在多媒体制作中,进一步对画面作一些特技处理,把两个人拖泥袋前进与另一个人接替他们继续拖着泥袋前进的前后两幅画面定格,把重点部分(泥袋)突出,配上受力分析图进行比较。通过电脑特技处理后,学生们的视线便集中到突出的重点部分上(泥袋的受力分析),教师用一句设问:“这个人到底应该施加一个怎样的力才能等效替代前面两个力的共同作用?”学生对照着画面上的受力分析,引起了思考。

二、课的展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和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世界的理论成果,是人们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产物。要进行物理学科学研究,就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会学生掌握物理学知识,更要教会他们研究物理的科学思维方法。物理学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发现问题,确定研究对象、目标;2、提出假设,对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3、实验检验,通过实验观察来检验、修改和发展假说;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1、发现问题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再运用多媒体技术把重点部分突出,教师用设问加以调控。在《匀变速运动的应用》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就集中在行车安全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上,这就明确了探索的目标;在《力的合成》的教学法中,所有学生的问题都集中在求几个力的合力,就要想办法找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这也就让学生明确了整节课的探索目标,要学生通过某些方法、途径找出合力与分力的规律,得出结论后便加以应用。

2、提出猜想

猜想部分应是一节课的第一个高潮。为了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在课的设计中,应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猜测。作为教师,不论学生的猜想如何,不要急于作出正确或是错误这样的评价,先一一记录下来,对每一位勇敢的学生进行鼓励,然后再通过演示、实物投影、电脑特技处理来检验。这样做一来使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对今后他们个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来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索热情,为后面的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每个人都有成就感,一旦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仍会积极思考,要想方设法证明它的正确性,而且急于得到结果,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学生的猜想中虽五花八门,但大多数有一定的根据,只是不够全面而已。如在《匀变速运动的应用》中,学生猜到“行车安全距离与车速有关”、“行车安全距离与车型有关”、“行车安全距离与驾驶员有关”、“行车安全距离与路面有关”、“行车安全距离与车的质量有关”、“行车安全距离与天气有关,如有没有风、下不下雨等”。在《力的合成》中,学生猜想是“合力的方向为两分力的夹角平分线”、“合力的方向必偏向较大的那个分力”、“合力必大于任何一个分力”、“合力可能小于任何一个分力”、甚至有的学生猜想到“合力大小可以用某一计算式来解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能给教师的教学以启示,他们并没有沿着教师预定的轨道前进,但他们在这种大胆的猜想中真正体会到了探索科学的乐趣。

3、实验检验

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善于观察是科学研究和学习物理的必要条件。猜想、假设只是探索的开端。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定律的得出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的,它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实验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综合能力。所以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设计中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目的,结合已有的知识设计改进实验,在《匀变速运动的应用》教学中,可以利用电脑特技改变模拟汽车运动的速度、地面的粗糙程度、人的反应时间等参量(汽车运动的程序是统一的);也可以在实验桌上用小车来演示。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实验讨论前可以先作个提示:“为了便于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我们借用橡皮筋的形变效果来对应力的大小”,接着由学生自己讨论如何进行实验,以及实验中要记录哪些数据。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示,如:“要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就要把它们都记下来,如可记录一个力,既简单又直观?(用力的图示法)”,“合力要能等效替换两个力,怎么知道已是等效?(记录下力的作用效果----结点o点的位置)”。虽然实验过程主要由学生自己讨论操作,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保留一些好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最后补充实验注意事项,并做部分演示实验及推理指导起规范作用。

4、得出结论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还是采用由学生自己通过对实验记录进行的讨论、分析、推理,由于有了一开始的猜想内容,学生在分析结果时,会对猜想进行不断的修改、创新。

三、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调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的反馈信息进行自我分析与总结,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纠偏,随时调节创设良好的智力情绪,掌握全班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比如,当结论得出后,有的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猜想有结论不符,但我们知道,其实有许多猜想并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只是不够全面而已,此时要立即给予适当的鼓励,肯定他们正确的一面,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运用结论时,可利用电脑模拟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纠正或作补充,如:有两辆汽车都向前行驶,前面的车突然减速时,后车的追尾问题,可用电脑模拟;又如:三个力的合成如何合成?有个别学生先两两合成,再把两个合力进一步合成,这显然是错误的。教师并没有立即指出错误,而是用电脑模拟学生所说的合成过程,这位学生看后恍然大悟,立即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用摄像机把学生实验探索的全过程录下来,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录像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能够有效地进行分析纠偏。

课堂中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彼此共同探讨研究,教师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作及时调整,课堂中从来没有对错之分,即使仅仅回答有无的同学最后也会有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跃、高效的课堂上,必然会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但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在保持科学性的原则基础上增加趣味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可针对个别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使学习做到个别化;它提供的学习过程可以是开放的(网络化),当然也是积极的(人机交流)。

探索“新路”的思考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而学校教育之后,人的进步主要依靠自己去获取信息、掌握技能,这就要求现代人必须具有更强的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学会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本领。所以,学校教学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潜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教师如果不实行由“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角色转变,不尽快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彻底更新教育观念,那么就无法承担新形势下教改使命。